-
当天的舞台上,现场就生成了一本5页的AI绘本《深AI你》,几位小创客的作品摆在展台上,市里关于儿童友好城市的一堆成果同时亮相。

台上是在问,台下是在答。孩子们轮着上台提问题,三位女科学家妈妈一一回应。有人问Giti老师:“您做过最有意思的实验是什么?”有人好奇地问Anna老师:“瑞士的小朋友都怎么做科学实验?”还有孩子问钱天然老师关于选研究方向的事。问法很直接,也直截了当。Giti讲她给小兔子戴隐形眼镜的事,既有趣也带着规矩,讲到实验伦理和安全措施;Anna用达·芬奇把艺术和科学拉到一条线上,说观察和想象能一起用;钱天然则把学术选择说得像聊职业规划,讲了些实操的考量。现场像一场跨代的对话,孩子们听得认真,科学家妈妈们也没绕圈子。
这场活动是10月24日的“AI奇遇季·童创友好城——我和妈妈学科学”,归在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温州儿童友好主题的板块里。现场的阵容挺集中:全国来的女科学家妈妈、本地各县(市、区)妇儿工委办负责人、拿过科学“三分钟”奖的学生代表、儿童友好试点学校的学生、儿童观察团,还有不少家长。场子有秩序,不像市集那样嘈杂,更像一次有准备的成果展示会。

展台上的东西看着真实:乐清育英寄宿学校的陈则越带了一个给帕金森病人用的水杯,主打防抖和自动对准嘴巴;温州绿轴小学的何牧弦做了磁悬浮列车的小装置,前几次“翻车”后总结出磁场和支撑点的要点;温州马鞍池小学的容若带来《AI自调适水生态探索》,能识别鱼、自动投喂、调节水质,像个小型生态工厂。孩子们讲开发过程时,既说到挫折也说到小发现,台下能听出他们是真做过实验的,不是画大饼。
把发明放在台上演示之外,活动中段还有个有意思的环节:程序员把不同人对“什么是爱”的,实时生成图像,组合成了那本五页的AI绘本。输入来自两位小朋友、一位妈妈、一位女教师、一位儿童安全守护者和一位女科学家。每个人都把身边的生活细节搬进里,程序把这些片段图像化,画面和文字都接地气。现场演示时,孩子们围着屏幕指着画面讨论哪个更像自己,气氛挺自然。

说回具体项目细节:陈则越的水杯不是简单装个减震垫就完事的。他把传感器和算法结合起来,判断杯口和嘴的位置,再调节反馈速度,目的是减少水溢出来的风险。台上他说得很直白:为了解误判问题,他熬夜调整灵敏度,把误识别率降下来。何牧弦的磁悬浮装置更像一点点调参的物理训练。他的列车多次脱轨,最后通过改变磁铁排列和轨道的支撑点位置让列车稳定跑起来。有人追问磁场强度和材料选择,他能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解释清楚。容若的AI水生态系统是三部分联动:摄像头识别、喂食机制和水质传感器。她把数据采集、AI识别和硬件控制的流程都讲明白了,现场有孩子提新想法,她当场记下来,说会回去测试。
除了孩子们的发明,现场也呈现了一些教育和政策方面的落地做法。温州科技馆从7月起把青少年科学素养放到工作日程,做了跨学科、沉浸式的实景探究课程,品牌名叫“好科学”。这个项目强调少读公式、多做实验,能在科技馆里学物理、做机器人,或者把课堂搬到馆里做实验。现场放了课程片段,介绍了馆方和老师合作的一些案例,看得出这不是临时抱佛脚,而是有体系的尝试。

政策层面也摆在台面上。温州市把《温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》《温州市儿童友好城市设施设计指引》还有“儿童友好宝”这个数字平台,三项举措推送并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经验。台上摆着这些文件,也有专人解释每项措施怎么落地。“跟着科学游温州”这本新出版的小册子也现场发了几本,列着温州30个代表性的科普教育基地,方便家长带孩子打卡。主办方还公布了2025年的儿童友好最佳实践案例,放上台就是一种对外示范。
活动并不回避现实问题。馆校合作听着好,但基层学校和家长关心的是如何衔接课时、费用怎么解决、师资如何保证。台上负责项目的人把现有流程、收费模式和师资培训计划都讲清楚了。听众有人记笔记,也有人直接提改进意见。交流不是单向宣讲,更像一次务实的工作会,大家把能碰到的具体问题摆出来,对话解决。

现场一个细节挺生活化:程序员演示完绘本后,孩子们围着翻看,边翻书边讨论谁的描述最贴近自己;几位科学家妈妈在人群里聊着育儿经验和科研方法,语气随和但有条理。还有个常见画面是展会尾声,孩子们拎着模型出门,家长忙着拍照,科学家间交换联系。工作人员开始把展品收回后面,灯光渐暗,人群散去,但角落里还有讨论声,有人说要把那套AI识鱼设备带回学校试验,有的家长商量着把“好科学”课程引进社区活动室。
整体的每个环节都很接地气:发明的细节、绘本生成的过程、政策文件的展示、课程的实际运作,还有专业和家庭之间的互动。舞台下的对话既有技术层面的问答,也有育儿角度的实用建议,这种交叉的场景,让在场的人能把看到的东西直接想到自家孩子的日常。灯关了,展馆外的走廊里还能听到几声仍在讨论的谈话。
举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