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健电子
温州人“走南闯北”是一部跨越千年的移民与创业史诗,其动力源于“地少人多”活不下去的生存压力,与“重商文化”的基因传承:
南宋时期,温州已是全国重要港口,市舶务收入占南宋财政5%,温州商船远航至日本、高丽(今朝鲜半岛),部分商人定居海外。明清海禁:尽管政策限制,温州人仍以走私贸易形式活跃于东南沿海,形成“敢闯”的传统。
20世纪初,温州人开始赴东南亚、欧洲谋生,早期以理发、皮革、餐饮等小手艺为主。
改革开放后的“十万供销大军”背负产品目录、纽扣样品,乘火车硬座甚至站票,跑遍全国国营工厂推销。例如《》李方平(“合同大王”)带着自制产品地图,沿铁路线逐个城市谈订单,开创“货到验收付款”模式。
云南昆明,1990年代聚集10万温州人,从摆地摊到承包商场柜台,最终建成“温州城”。
第一个异地商会(1995年),昆明温州总商会成立,标志着温州人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抱团发展”,此后270个国内外商会相继建立。10万温州人垄断华北服装批发,从缝纫作坊发展出20个专业市场。
温州人产业扩张,从纽扣、皮鞋到房地产、金融,如合肥温商朱巧平从5000元借款起家,成为低压电器巨头。
巴黎、米兰、纽约等地出现“温州街”,2012年统计显示63万温州人分布全球131个国家,控制欧洲30%的零售贸易。
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迫使温州人外出谋生。永嘉学派主张“义利并举”,打破“重农抑商”传统。“温州话”成为异地结社的暗号,甚至衍生出“电话一响,老乡到场”的互助网络。从“地下包工队”到合法商会,温州人总能突破政策限制(如1984年方兴钱庄、1995年异地商会)。
从“鸡毛换糖”到“买全球卖全球”。温州人的“走南闯北”并非简单的打工迁徙,而是以商帮网络为纽带、以产业集群为支撑、以文化认同为根基的经济扩张。其轨迹揭示了边缘地区如何通过民间力量融入全球体系的中国样本。


